我們很多人的經濟條件比以前好了,不過我們的幸福水平卻比以前降很多。”
在一期外雜文雜志上,被采訪的一位中國人這樣評估當下的生存狀況。這種結論,看似矛盾,卻又意味深長,因為幸福感降低的背景,卻是官媒大肆宣傳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
翻開中國的主流媒體,我們經常看到這樣振奮人心的消息:“2010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0.6%,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人均收入從1980年的不足200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3700美元,約3億農民擺脫了絕對貧困。公民的預期壽命延長了十年。”
另外“盛世”、“和諧”、“大國”、“崛起”之類的詞語,也常見于官方媒體,其營造出的效果,足可以讓一個深度憂郁癥患者的表現,被懷疑服用了興奮劑。
然而,收入增加,待遇變好,生活富足,理應感到快樂,然而為什么卻說幸福水平卻比以前低很多?
這是因為,持續上升的通貨膨脹和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讓他們有苦難言,更不用說貪瀆盈庭,腐敗橫生。
也因為這樣的財富增長,用國富民窮來定位更為貼切。
物價飛漲,讓很多低收入群體,負擔加重,畢竟不是所有的貧困戶,都可以靠著領導過節時的慰問,獲得一些裝扮政府形象的救濟,在生活的層層壓力之下,他們的確很難快樂。
房價高升,更是讓很多中低收入者,心理重創,因為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如果是3000元左右,恐怕只能在二線城市里買半個平米,并且還得不吃不喝;曾有人在網上發帖,計算要存多少年的錢才能買上一套房——其前提同樣是不吃不喝,然而結果很是讓人崩潰:幾百年!
在這種生活前景之下,誰能快樂?
從經濟方面來看,國有企業及政府主導投資的體系架構,導致中產階級不但沒有如預想中擴大,還致使中國日益分列成兩個階層:可如蝗蟲般隨意到歐美掃貨,僅在英國就揮霍10億英磅奢侈品的少數上層階層,及收入和儲蓄正在通貨膨脹和國家征收中化為烏有的普通大眾。
據一項調查顯示,雖然城市消費品銷售額卻增加了14.5%,但增長最大的領域卻是:括珠寶首飾、家具、汽車和建筑材料,都是與上層社會有關的消費,而這些消費品占中國所有零售消費額的33%.
同在這份調查中還發現,官方公布的家庭收入數字中沒有包括近1.5萬億美元的灰色收入,超過60%的灰色收入由前10%的家庭獲得。最新的數據還表明,雖然正常家庭收入可能增長8%左右,前10%的家庭收入增長可能超過25%。
根據教育部的消息,2010年只有68%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找到固定工作。至于那些找到工作的畢業生,薪水往往較低,有時甚至不如工廠的農民工。在各大城市,很多大學畢業生過著“蟻族”生活,一個狹窄的小房間內要擠下四個人甚至更多人。
而且,恐怕我們把不能把中國看作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最新數據顯示,27.8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中,15萬億屬于國有企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即使那些“股份制”企業,事實上很多是被國家控制。
事實上,中國經濟發展是一個嚴重不平等的模式,而非像政府宣傳中所談到的“為人民服務”;也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而是官僚資本主義,在權力不受監督與制約的體制下,日益擴大著不平等的差距。
那么為什么中國經濟是高度不平等的國家主導型經濟?
雖然在改革中開放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但政府仍繼續牢牢把控著金融機構,為什么?
因為金融業的收入本質上是來自國際匯兌贏利、家庭儲蓄和對中央或地方政府持有的國有企業的服務。
而中國家庭在金融業不開放的環境下,只能通過國有銀行進行儲蓄。
考慮到目前的通脹,政府規定的存款利率低于通脹水平,所以中國人存款的收益實際上是負利率。
與此同時,有政治背景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大型國有企業貸款的實際利率卻接近于零。
最后的結果就是,中國金融系統把吸納普通家庭的財富,最后又轉給了少數有關系的內部人士和國有企業。
所以,在這一加一減的巧妙算計中,老百姓的錢輕而易舉地就變成了他們的錢,試問中國人如何能快樂?
而在地方,政府攫取財富的主要來源就是土地和房地產,拆遷的補償款往往很少。即使近年來社會福利不斷提高,但不足以彌補從普通民眾被權貴拿走的收入和儲蓄。而這些現象的根源實際來自于政府的政策。而沒有政治問責制,普通民眾對這種強取豪奪毫無辦法,中國人又怎么能快樂?
這一切的結果就是,普通家庭相對而言確實越來越窮,甚至是絕對而言越來越窮。雖然表面上看確實增長強勁,但增長的性質早已發生變化,變得更像是盜竊和掠奪,一個絕大多數中國人基本不會從中受益,甚至反過來還會受害的發展模式,怎么快樂?
除此之外,中國人的不快樂,還有心理因素:
一、現實:20多年來,中國人一味追求物質,除了攢錢,失去一切人生價值。在這種失去信念和理想的狀態下,很難得到長期的幸福感。
二、妒嫉:中國人的妒嫉心,舉世聞名。看到別人的成功,不是高興,而是憎恨;不是分享,而是詛咒。這種心態,產生快樂的機率為零。
三、攀比:妒嫉之后,便要盲目攀比,別人有什么,自己也要非得有,沒有不行,于是追風趕趟,只為贏得別人目光,強烈虛榮驅動之下,只有心理變態,那懂得快樂?
四、無信任:社會關系復雜,且又心胸狹隘,精于算計,勇于內斗。在一個陷阱四布,機心深沉的社會,人們感受幸福的能力通常會下降。
五、焦慮:現實壓力巨大、未來又不明朗,強權之下人身皆無保障,心緒不寧,脾氣囂霸。一張臉寫滿欲望不得滿足的痛楚。
所以,綜上所述,所有不快樂的癥狀,都可以歸納為一個疑問:一個不講道德的民族,還可能快樂嗎?
不過,這個問題應該問的不是經濟學家,而是政客,因為兩位數的高增長率也掩蓋不了這樣的事實:政府控制的中國經濟已經離絕大多數民眾漸行漸遠。
但是,他們會回答嗎?我想不會,因為你們不快樂的原因,正是他們快樂的理由。
此外,中國人由于高度缺乏社會安全感與歸屬感,大量的精英分子與當權者選擇了移民國外。社會是不公平的,本身中國大量的社會與經濟資源集中在少數富人的手中。而富人階層卻攜帶原本屬于中國老百姓的資源移居海外,這難道和貪官攜款而逃,有什么區別嗎?這是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真的,當今政府有必要調整策略,來安撫百姓不安的心,一個穩定與富強的國家是建立在人民安居樂業,物質文明與精神財富雙豐收的基礎上的。你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