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中國產“Botanica”牌的沐浴露在歐盟被勒令退市,原因是產品外形太像蜂蜜,容易被熊孩子誤食。這一事件引發了消費者的廣泛討論。
事實上,日化用品“以貌誘人”在我國并不鮮見,包括沐浴露、香皂、牙膏等多個品類的包裝都出現過類似情況。目前,我國出臺針對兒童化妝品包裝設計的相關國標,僅能依靠家長在平時的過程中多加注意。
記者 朱蓉
太像蜂蜜被勒令退市
兒童用品包裝引關注
日前,歐盟委員會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對一款中國產“Botanica”牌沐浴露發出消費者警告并采取退市措施,原因是這款沐浴露為棕黃色液體,裝在300毫升塑料瓶內,還附帶了一根攪拌棒,“極容易被誤以為是瓶裝蜂蜜,兒童誤食會引起肺部炎癥”,不符合歐盟化妝品法規相關要求。
記者注意到,在國內市場上,將兒童日化用品的包裝做成鮮艷、可愛的形狀似乎已成為行業默認的規則。11月28日,記者在長沙市開福萬達廣場負一樓的華潤萬家V+城市超市內看到,不少在售的兒童洗護用品包裝都被做成了青蛙、熊等可愛的形狀,味道也有草莓、鮮奶、檸檬等多種可選。
不過,這其中,記者僅在兒童牙膏這一品類上看到了“謹防兒童吞咽”的警告字樣。一位正在為孩子挑選牙膏的女士告訴記者,“有的把巧克力糖果做成牙膏形狀,而兒童牙膏也有巧克力味道的,孩子誤食也不是沒有可能。”她表示,由于擔心孩子誤食,自己并不會購買糖果口味的牙膏。
除了大型超市,一些獨立日化用品店內形狀酷似水果的香皂也算得上“異曲同工”。中山亭附近一家日化用品店內,10元一塊的水果手工皂被擺在了店門入口處。“買這種香皂的多是年輕女孩,賣得蠻好。”該店店員如是說。
我國尚無相關標準要求
家長需謹慎對待
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兒童(含嬰幼兒)化妝品申報與審評指南》,這也是我國首次針對兒童使用的日化用品進行國標級規范。該指南僅就化妝品本身進行了相關規定,如要求生產企業應最大限度減少配方所使用原料的種類,選擇香精、著色劑、防腐劑及表面活性劑時,應堅持有效基礎上的少用、不用原則。
在這份指南關于兒童用化妝品的包裝相關規定中,記者僅找到“未明示適用于兒童的化妝品,其產品包裝不得以圖案或其他形式顯示或暗示為兒童用化妝品”這一條,僅用于限定和區分成人用或兒童用產品,而對“誤食、誤用”這一方面則并未涉及。
而在2015年7月頒布實施的《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中,也僅對如指甲油、卸甲油等易燃化妝品包裝上標注“注意防火或防爆”做了要求,同樣并未對“誤食、誤用”警示做出相關規定。
“一般會用顏色鮮艷或者受到孩子歡迎的水果、卡通人物等形象來做外包裝,在氣味上也會盡量使用糖果或者水果味道,主要考慮到讓孩子喜歡用,對于安全性更多的是寄托于家長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做好監管。”一位從事日化用品包裝設計的業內人士稱,廠家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產品脫穎而出,同時能夠增加銷量,而就安全性而言,仍有待國家相關監管部門作出統一規范。
分析
爭食“二孩紅利”
母嬰品牌“危”、“機”并存
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后,隨著人口出生高峰及市場消費不斷升級的需求帶動,母嬰及兒童用品行業迎來企業發展藍海。一份來自2016年10月的中國母嬰峰會上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母嬰市場規模將達3萬億,除奶粉、尿不濕等傳統產品外,兒童用的護臀膏、洗護日化用品企業也要爭食這份“二孩紅利”。
其實,兒童誤食化妝品、護膚品、口香糖等商品的消息并不鮮見。此次兒童洗護用品在國外被退市,事實上對我國兒童日化用品包裝也是一個警示。巨大市場之下,什么決定了是危還是機?商品能受歡迎,除賣個好價錢外,更重要的是一份給孩子安全、健康產品的責任。
對母嬰行業的企業而言,行業發展紅利可能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也更能加快企業被市場淘汰的速度,“危”、“機”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