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快遞協會秘書長祝志平表示,塑料袋對于快遞行業來說是剛需,但快遞包裝之所以難以“綠色”,是因為行業不夠規范:“比如,很多紙箱還能重復利用,卻被當做廢品回收了。”
在業內看來,作為消費轉型帶來的新問題,除了政策上的規范,還需要全社會的投入──除了快遞企業,電商和消費者何嘗不是“當事人”。

2017年“雙11”前,蘇寧物流投放20萬個共享快遞盒,京東也推出了循環包裝袋。對此,祝志平認為,快遞盒、包裝袋還需要實現真正的“共享”和“循環”,也就是說,電商企業、快遞企業之間應該打破壁壘,共享共用。另外,消費者也應該提高意識,“有的快遞沒必要纏成粽子似的,收到的快遞紙箱,別輕易扔掉。”
對塑料垃圾的關注還在持續。1月初,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我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的消息,邀請社會各界圍繞不同領域塑料制品的管理提出意見建議。上周,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電商和快遞物流綠色發展理念,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與快遞物流企業協同推動綠色發展。盡管如此,仍有“看空”人士認為,綠色快遞要想形成規模,5年、10年都未必好操作,畢竟垃圾分類才是重中之重的第一步。
有一點業內卻達成了共識:包裝綠色了,快遞漲價也就成了必然。
不光是企業入手,電商和銷費者個人環保意識上去了,購物紙箱如果能循環使用,可以節省很大一筆開銷,就算物流上漲點費用也是可能忽略不計的,也好過于廠家拿 出大筆投資購買紙箱,只要設計、流通渠道管理好,慢慢養成習慣,自然都是雙贏的事。